晚秋「南園」之旅
三十年前,聯合報發行人王惕吾與建築師漢寶德相遇,孕育了一座園林建築的藍圖。當時的聯合報系業務,如日當中,有足夠的財力讓王惕吾實現他的夢想──建造一座結合江南庭園及閩式建築的園林。
1983年初,在新竹縣新埔鎮的九芎湖,地理師為王惕吾選了一塊二十七公頃的風水寶地,做為王惕吾實現夢想的基地,於是,一場百名精工藝匠的建築競技展開了。匠師們選用珍貴的台灣檜木,依古法卡榫相接,飾以刻有民間故事或吉祥圖案的樟木木雕,逐步完成了夢想中的園林建築的修建工程。(上圖為南樓)
1985年9月,這座園林建築落成了,王惕吾取其父名「王芾南」的「南」字,命名為「南園」,做為聯合報系員工的休假中心,以及王惕吾接待貴賓的地方。例如前美國首相柴契爾夫人、俄國總理戈巴契夫,曾經在這兒住宿。直到2007年歲末委外經營之前,南園並未對外界開放,因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紗,在坊間流傳了許多「傳說」。(上圖一樓為西廂房,二樓為南亭)
傳說之一是此地原本是王惕吾要捐給蔣經國當墓園用地,由於蔣宋美齡反對而婉謝王惕吾的好意。這個傳聞曾經有許多新聞及雜誌報導,但當事人都否認,成為無法證實的傳說。(上圖一樓為東廂房,二樓為琴音閣)
傳說之二是建造時,由於道路狹窄,交通不便,許多大型建材曾利用軍方直升機吊入,並派軍隊駐守。不過,當時的監造主任否認,並且聲明,所有的建材都是以挖土機在前開路,貨車及吊車隨後,以防滑落,這個說法十分牽強,姑且信之。
其他傳說諸如:王惕吾逝世之後葬於此、地下有一秘道通往湖口、剩餘建材於完工後就地掩埋……等等,都屬穿鑿附會。(上圖為竹苑)
南園三頭──木頭、磚頭、石頭。建材採用珍貴的檜木,雖然經過將近三十年歲月,仍隱隱飄出檜木獨有的香氣;特別訂製的閩式紅磚,至今仍然鮮紅如昔,散發喜氣;古樸的花崗岩,據說是拆除金門的舊石屋空運而來的。
南園的建築之美,外形包括亭、臺、樓、閣、堂、榭、廊、橋,步移景換;細部包括斗拱、瓜筒、雀替、美人靠,精工巧製。(上圖為南樓二樓後面走廊)
馬背下泥塑圖像為「懸魚」(紅色圈圈,左邊是南樓,右邊是琴音閣),常見於台灣傳統建築,在南園,可以欣賞許多各式懸魚圖案。
三友池。
遠處建築為「水風軒」,近處為「蛇廊」。
水邊涼亭,左邊為「中亭」,右邊為「東亭」,相片上方兩層的八角亭是「南亭」。
五行馬背──馬背依五行分金形圓、木形直、水形曲、火形銳、土形方。在台灣,只有在南園才能盡覽五種馬背。
竹苑。
半月池。
出入平安瓶形門及甕窗。
瓶形門及桃形窗。
蝶形窗。
榕蔭庭。
留言列表